查看原文
其他

钩沉 | 石河子大学的前世今生!

2015-08-12 石河子大学

在马背上创校,

从戈壁上崛起,

伴随着兵团人铸剑为犁开垦着亘古荒原,

石河子大学用知识和智慧划破了这片贫瘠的土地,

打造了一片精神的绿洲……


源起:一条路


石河子大学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卫生学校,诞生在1949年解放军解放大西北的途中,这所在马背上诞生的学校,拉开了新疆军垦高等教育事业的历史序幕。


学校创始人、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在进军途中指示卫生部长潘世征,要办学校、办医院。


潘世征将军担任了第一兵团卫生学校首任校长,是新疆军垦教育创始人之一。图为1956年潘世征少将与苏军少将交流。


卫生学校借鉴国内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大纲制订了严格的教育计划,实施正规教学。为克服教学设备匮乏,师生们收集了起义部队医政处10多台显微镜等简单设备,又在南山墓地捡拾无名尸骸自制标本,开出了病理、解剖等必修课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图为第一期学员在学习医学基础理论。

1952年,新疆推行三区社会改革工作,卫生学校组建牧区医疗队奔赴伊犁、塔城等地,以所学专业知识一边为牧民防病治病、普及卫生知识,一边培养民族卫生人员1300余名。图为医疗小分队在巩留县阿赫什牧区巡回医疗。


部队和地方不仅缺医,更缺乏药学人才。1953年军区各连选送排级药学干部60余人,在卫生学校组成了药剂一期教学班。图为一期学员野外实习。

发展:一次转型

新疆和平解放后,人民解放军数十万官兵就地专业,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入生产建设,教育事业也逐步转型,兵团农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相继成立。岁月流逝,学校几经变迁,数易校名,“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正在形成。


说到兵团高等教育,就不得不提张仲瀚将军。1958年,兵团党委酝酿筹建一所新的农学院,兵团党委第二书记、兵团副政委张仲瀚就高瞻远瞩地提出,或者办一个综合大学。


1959年1月,农学院筹建之初,兵团司令员陶峙岳和张仲瀚赴石河子,为学校选址。随后,张仲瀚主持兵团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审定兵团农学院筹备方案,成立筹备委员会。


兵团农学院成立后,院长和党委书记分别由兵团司令部参谋长陶晋初和张仲瀚兼任。兼任党委书记8年,张仲瀚想尽办法为学院购置仪器设备、引进师资、吸引优秀生源。在农学院任教的北京、上海籍老师中,很多都是张仲瀚引进的人才。他还每年参加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定期给师生作报告。农学院前有条“仲瀚路”,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图为1959年初创时期的校园。


在石河子大学北区,矗立着高3.6米、由纯铜铸造的张仲瀚塑像。身着中山装的张仲瀚,手握书卷,神采奕奕地注视着远方,脚下是黄色的戈壁滩。塑像下方是一个展开的书卷,上刻张仲瀚的诗作《老兵歌》。


同一时期,兵团想尽办法增强农学院、医学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的师资力量。60年代初,先后从农业部、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学院、协和医院等单位引进上百名教师,他们成为兵团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为兵团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图为儿科专家陈家瑜教授、妇科专家谷祖善教授、心血管医学专家周有录教授。


这张图片反映了那时候的校园文体生活,高低杠上的女生为兵团农学院首届学生李蒙春,1964年毕业后留校成长为一名棉花专家。


国家一直关注着边疆教育的发展,1965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视察兵团农学院。

重生:一次改革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兵团农学院、兵团财经干部学院等几所学校遭创巨大的挫折,历经解散、撤销、搬迁、重建的曲折过程。改革开放,使兵团农学院等四所学校重新焕发了活力,1978年国家恢复高考,办学逐步进入正轨。


图为石河子医学专科学校民族班开展实验教学。1978年10月,教育部决定兵团医学专科学校正式更名为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医学教育正式进入本科层次。


1980年,学校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图为老教师指导研究生进行图学理论学习。


80年代,周自动教授给摩洛哥科技进修人员传授畜牧针灸技术,开启了留学生教育的先河。


作为学校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医学教育一直走在前面。图为医学现场教学。


学校始终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开展科学研究。图为李一善教授与终身教授刘守仁院士开展中国美利奴羊体系研究。

壮大:一次合并

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经过8年论证与筹建,石河子大学率先完成了兵团高等教育由单科院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历史性变革,走在了全国高校体制改革前列,学校成为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


1996年4月,农业部部属的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石河子大学。图为成立现场。


1998年,全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召开,石河子大学在会上介绍改革经验。


200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石河子大学视察,宣布石河子大学进入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


2002年,学校开始举办来华留学生教育,首期招收巴基斯坦籍临床医学本科留学生18名。美国、日本、韩国、巴基斯坦等9个国家的600多名留学生先后来校学习。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借鉴英式医学本科大纲,全程英语授课。


2003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留学生和成人教育各层次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2005年,学校与军队签订协议,开始培养国防生。截止目前共招收选拔国防生1150余名,为部队输送人才620余名,毕业国防生中超过20%的考上军地院校研究生。

跨越:一次机遇

石河子大学坚持开放办学,紧紧抓住北京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的机遇,借力发展,一批批学术专家、管理专家、教学专家来到石河子大学,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科研创新、教学管理、学生工作,学校办学水平实现了跨越式进步。


2001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确定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北京大学把这项工作纳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规划,先后接收石河子大学500余名教师、管理干部到校交流学习,并专门在石河子大学成立了“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启动“百名博士计划”。目前,大部门进修和博士毕业教师成为学校教学、科研战线的骨干力量。


北京大学先后选派200余名干部和骨干教师赴石河子大学挂职、支教,韩启德、许智宏、柯杨、黄楠森、厉以宁、刘意青等200多名北大知名专家、院士纷纷来到石河子大学支教、讲学,将百年师德风范带进石河子大学校园,极大地推动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面的进步。图为北京大学挂职干部于鸿君教授,他带领石河子大学教师申请获批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实现了西北地区该项目“零”的突破。

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工作,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的9所高校团队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实现对学校17个专业学院和全部学科的覆盖。9所高校分别是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重庆大学、江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


9所高校与石河子大学签署了“500名教师支教计划”。如今,坐在石河子大学的教室听名师名家上课,不再是新鲜事。联合培养、插班学习、进修读博,越来越多石河子大学师生走出了校门,走进了对口支援高校的课堂,享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图为在华中科技大学学习的石河子大学学生郑文治,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节目中心采访。


团队对口支援为石河子大学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学校在教师学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方面更进一步。


对口支援带动了石河子大学国际交流发展,在支援高校牵线支持下,石河子大学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第一所孔子学院。如今,随着国际交流逐步深化,石河子大学的国际合作工作进一步拓展。

飞跃:一个新平台


2008年,石河子大学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以此为契机,学校在创建高水平大学过程中科学定位,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强化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4万余人。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校园面积182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17万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3%。拥有设施完善的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田径馆、标准体育场、会堂、综合教学楼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有附属医院4个。学校2011年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2012年,石河子大学成功入选“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建设工程”高校(即“一省一校”),迈上发展新平台。


学校校园文化多姿多彩,为学子展现自我、实现理想、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图为学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获奖。

共生:一座城

石河子大学的发展,与一座年轻的城市息息相关——石河子。在戈壁上崛起的这座城市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石河子大学则不断提升着这座城的文化品位,成为她最亮丽的名片。

“绿色”是这座由军人选址、设计、建造后“人进沙退”城市的主题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丛日云在支教一年后在博客中写道,“在这里,你才知道什么是空间的奢侈,绿荫的奢侈。”

随处可见的绿地


南山雪景






策划:薄荷

图片:博物馆、新闻中心

排版:孙超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